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材黄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药材黄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2. 中药黄芩怎么念?
  3. 黄芪和黄芩读做什么音?
  4. 中草药黄芩有什么功效?

黄芩功效作用什么

黄芩是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引起的胸闷呕吐脾胃虚弱、湿热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胃胀。黄疸、肺热、咳嗽、高烧、烦渴、血热、痈肿、疮毒、胎动障碍等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血热引起的病变相结合。

中药黄芩怎么念?

huáng qín。

中药材黄苓,中药材黄苓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芩,中药名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

黄芪和黄芩读做什么音?

黄芩和黄芪都是中药名,黄芩,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花淡紫色,或带青白色,根长大,色深黄。黄芪属多年草本植物,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果为荚果,其根入药,色淡黄。黄芩和黄芪读音有点相似,但读音是不一样,黄芩的芩读音是:qín,有鼻音,与琴和的读音相同。黄芪的芪读音是: qí,没鼻音,与其的读音相同。如发音不准确时听起来好象一样了。

黄芪读作[huáng qí]

中药材黄苓,中药材黄苓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芩读作[huáng qín]

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黄芪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长圆形,有毛茸,开淡***小花。根可入药。

中药材黄苓,中药材黄苓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芪与黄芩读音是huáng qí yǔ huáng qín。

芪[qí]汉语文字

芪,汉语二级字,读作芪(qí),1、〔黄芪〕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横卧地上,根可入药。亦作“黄耆”。2、〔芪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淡紫色,亦称“知母”。

中草药黄芩有什么功效?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黄芩是常用中药之一,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在中医临床应用中,黄芩在清热,泻火解毒处方中应用比较广泛。现就黄芩的主要药用功效与作用,作如下简答。
(枯芩图片)

黄芩的主治功效与作用

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黄芩有“枯芩”,“子芩”之分。黄芩老根中空而枯的称为“枯芩”,新根中部坚实的称为“子芩”,也称“条芩”。枯芩善于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火,主治肺有热的咳嗽。子芩偏于清大肠火,泻下焦湿热,主用于治疗有热的痢疾泄泻,此外,还可治疗湿热所引起的黄疸和痈肿疮毒等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衄崩漏孕妇有热的胎动不安诸证。黄芩中药饮片有两种炮制品规格,一种是酒炒黄芩,主用于清上部火,另一种是黄芩炭,主用于治疗血热妄行的血热吐衄及崩漏。另外,古时有用猪胆汁炒黄芩的胆炒黄芩,主用于治疗肝胆实热实火,有降泄肝胆火的作用。
(条芩图片)

黄芩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黄芩在中医临床主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治疗。如大家熟悉的清开灵中成药,其主要药用成份即是黄芩苷。黄芩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的作用。一般在中医临床应用中,黄芩单味应用较少,大都与其它中药配伍应用。如用于治疗湿热中阻,证见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黄连,姜半夏干姜同用。用治肺热咳嗽,常用“枯芩”配伍桑白皮,知母,地骨皮,贝母等同用。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大便干结,常用“条芩”配伍白术苎麻根,竹茹同用。在夏天,用治湿温,暑湿,证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若湿重于热,常配伍白豆蒄,滑石通草等同用,若热重于湿,常配伍茵陈木通连翘等同用。一般常用剂量3一12g。
(酒黄芩图片)

使用注意!凡脾胃虚寒,大便溏稀者均不宜服。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黄芩,处方曾用名有子芩、条芩、枯芩、酒芩、黄芩炭。

其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临床应用于湿温,暑温,痞满呕吐,泻痢,黄疸:本品苦以燥湿,寒能清热,能清肺、胃、胆、大、小肠诸经之湿热,尤以中上二焦为主。用治湿温、暑温、湿热郁阻,气机不畅所致胸闷、脘痞、发热、苔腻,常与滑石、蔻仁、通草或茵陈、木通、连翘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用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多与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清热燥湿,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用治湿热***大肠,泻泄,痢疾者,常与葛根、黄连配伍,如葛根芩连汤;用治肝湿热,黄疸尿赤者,又常与柴胡、茵陈、栀子黄柏同用。

用治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本品苦寒,主清肺火,善治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知母、麦冬等同用,如清肺汤;本品能除上焦邪热,还可用治外感热病,烦躁口渴,面赤唇焦,便秘尿赤邪郁中上二焦者,常与薄荷竹叶、栀子及大黄芒硝等同用,以泻火通便,上清下泄,如凉膈散。若三焦热盛,大热烦扰,口燥咽干,错语不眠,又当与黄连、黄柏、栀子同用,以泻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均取本品清除上焦实火的功效;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外散其邪,内清其热,用治寒热往来证,共凑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用治痈肿疮毒,血热吐衄: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用治火毒疮疡,咽喉肿痛,多与银花、连翘、牛蒡子及玄参、板兰根等同用;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又常与生地、白茅根侧柏叶及当归、槐角、地榆阿胶等同用。

还治胎热不安:本品有清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藴热,胎动不安之证,常与白术、当归、[_a***_]、白芍等同用,如当归散。黄芩白术为安胎良药,相须为用,热退则血不妄行,健脾则胎自安。

临床每用8~10克。枯芩(片芩)中空体虚,偏泻肺火,清上焦热;子芩(条芩)体重坚实,偏泻大肠火,清下焦湿热。清上焦热宜酒炒;清肝胆热宜猪胆汁炒;清热凉血宜炒炭用。

脾胃虚寒者不宜应用。

现代研究,黄芩体外抗菌试验,呈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皮肤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能缓解过敏性气喘,抑制过敏性浮肿及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动物实验证明有降压、利尿、利胆、解痉、镇静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解热、抑菌、抗炎、缓解气管收缩、保肝、利胆、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中医学认为,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疽,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萜、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素、黄芩苷、黄芩酶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黄芩某些成分具有解热、抑菌、抗炎、缓解气管收缩、保肝、利胆、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

应用注意:黄芩苦寒,脾胃虚寒症见腹痛的患者慎用。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综合内科 副主任医师 谷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黄芩被称作清热燥湿药。该药功效广泛,主要效用是清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主治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烦躁;肺经湿热:咳嗽,咳吐黄痰;胃肠湿热:黄疸,腹痛泄泻;肝热上炎:头痛,目赤肿痛;毒热壅盛:痈疽,疔疮,红肿疼痛怀孕有热:胎动不安;热迫血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浑浊黄赤等。故《别录》中说黄芩:“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新老黄芩功效也有差别:老根叫枯芩,体轻中空,入肺,善泻肺上焦之火;新根内实,叫子芩,又叫条芩,入大肠,下行泻大肠下焦之火。

清热泻火多生用黄芩,用于止血或避免其苦寒伤胃可炒用。欲增强清除上部火热功效时,可酒炒用。黄芩配柴胡退寒热、除风热、有清透之功;配芍药治下痢;配桑白皮泻肺火;配白术安胎。

黄芩、黄连、黄柏三味,均为苦寒泻火燥湿之药,亦常同用,如三黄石膏同用,治表里火热。但三者功用又有差别,黄芩偏于泻上焦肺火;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三黄用于热病,必须湿热内盛;若温病初起,不可轻用,因温病最易化燥伤津,三黄枯燥是不适合的。

凡脾胃虚寒,无湿热实火及孕妇胎寒下坠,脉迟弱者均不宜用黄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材黄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材黄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