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用量与效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药用量与效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2. 大家对中药机煎怎么看?中药多剂量和一剂量煎煮疗效如何看待?
  3. 现在中医最常用的,用量广的中药有哪些?
  4. 中药功效是各药品功效的相加还是各药品组合的结果?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中医开药是对症下药。方药组成一般取决于医者对病症的认知程度和对中药的药性药理的理解度,以及直接或间接经验。所以不同医者对同一病会开出不同组方,此所谓同病异治。至于每味药的数量,又需根据该味药所在方剂作用,如君臣佐使之不同,此所谓用药如用兵。不同医者用药特点不同。这就如不同将军带兵打仗会有不同方式一样,能当时当机而用。比如黄柏苍术,二者比例不同就有不同的效用。取数不能随便臆想。中医主要是以易经为指导的,不懂易不足以为中医。

中医药物用量,都是根据医书,流下来的量配置的,但是每个经方的量,都不能瞎弄,比如《桂枝甘草汤》就两位要,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不能把任何一味药弄多或少了。弄多或弄少,那疗效就差多了,这付药的比例是二比一

中药用量与效果,中药用量与效果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开药,因人,因时,因地,根据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及用药禁忌,毒性有无,及药味多少,来判定用量。药物多少,也是用量的参考,因物极必反?同***数量过多就可改变其用途。象鸿茅药酒方,就是一典型的违背药理,没有半点用药理念及章法的一大堆烂药,副作用肯定有,对人健康肯定有害,决对不可服用。包装的越华丽,里面***越多!!

不错,无论是现在的教材《中药学》,还是历代的中医典籍,都对中药的使用剂量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特别是《伤寒论》上的某些方剂,单味药的剂量变化直接可以改变一个方剂的性质和名称。较著名的如“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以及“桂枝加桂”汤等等,药物组成一样,但其中的某些药物的用量却不一样。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用药的依据是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的功效特征。

中药用量与效果,中药用量与效果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了这个指导原则,中医用药的剂量变得灵活多变了,甚至已经把学校教材上规定的剂量抛到九宵云外了。

比如附子吧,教材说用5到15克,李可老中医在救治危重病人时,有时用到120克之上。再说石膏吧,教材说用20至50克,清代某些温病名家可以用到200多克。

可见,中医治病用药重在理和法,不是脑袋一拍,计上心来就可以决定的事情。

中药用量与效果,中药用量与效果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说说我个人是怎么掌控用药剂量的(因为我的中医是自学的,所以自认为有点特殊心得)。最初我是严格按照书上规定的的剂量用药,所以开出的方子经常有几点几克,不容一丝含糊。逐渐的我意识到:药店的店员似乎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称杆一翘,多一克了;称杆一弯,又少一克了。但是不管怎样,我喝了都有效。

过了几年,我再到药店买药,都是张口就来:我买点黄芪人参当归地黄!店员问要多少?我说随便,——那就每样100克吧!

这时候凡是我和家人自己喝的药,我都是随手抓,不问剂量的。到最后连经方剂量也不管了。你问我有不有效果?我说无效你信吗?

但是我给别人(朋友、亲戚)开的药,一定会斤斤计较的。我会把相应的药抓到我需要的剂量,往称盘上一放,多少多少,折算出来告诉别人。

这些年有种说法,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似乎治不好病。我仔细看了一下教材书上的药物剂量,总觉得太轻描淡写了。当然,我肯定也不会质疑,既然白纸黑字印刷在上面,他总有其道理。

大家对中药机煎怎么看?中药多剂量和一剂量煎煮疗效如何看待?

煎药机煎药没什么问题,不比砂锅差。煎药不管是用机器还是砂锅,主要看人是不是负责,先煎后下,煎煮时间等。负责电磁炉也能煎好,不负责金锅银锅也煎不好。几副药合煎和一副一副单煎没什么区别。煎好了滤出来密封在瓶子里放冰箱。

你好,我是黄药师。我说下这么多年我从事药师工作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综合结论:

在医疗机构规定相同,煎药流程相同,煎药者(药工或患者自己)煎药水平、负责任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手工煎药比中药机煎药好

之所以要排出以上这些因素,也是为了严谨起见。因为有的人手工煎药,可能没有掌握一些火候、先煎后下等的要领,就算是自己煎,煎的也没有人家药工机器煎药煎的好,这些主观因素需要先排除。

在个人煎药不方便,或不喜欢、不会煎药,同时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中药机代煎,一般来说,中药机煎药也能达到预计的疗效,只是可能稍微差一点。

(1)机器煎药有一定损失

代煎一般是机器煎药,机器煎药一般是7副药(或者更多)放在一个大罐子里,只熬一次,大概是两次手工煎药的时间,最后煎出14袋200毫升左右的药袋,一天喝2袋。
手工煎药一般是1副药一煎,熬2次,合并后再平均分2份,早晚各1份。


因为每一副药的构成不同,吸水率也不相同,所以,最后煎出药液的量是有差别的,而机器煎药的药袋的量却是固定的,药工不可能每次都把握得非常精准,只能宁肯出药液多,也不会出的少,再加上一些机器内部、管路中的损失,所以,肯定会有一部分药液是流失掉的。
而手工煎药无论你水加多还是加少,药液都可以被你喝掉,这个损失是没有的。

现在中医最常用的,用量广的中药有哪些?

解表的有麻黄,桂枝。攻里的大黄黄连,黄岑。建中有生姜,炙甘草,大枣。祛湿的有白术,苍术。利湿的有茯苓泽泻,猪苓。大热的有附子,干姜肉桂细辛。和表里的有柴胡

这取决于那个中医的门派,或者说它的侧重点。一般来说现在的中医都在用伤寒论的处罚。常用的药不会超过200。麻黄。未知。半夏黄芩。黄莲。黄柏。大黄。黄芪。甘草。大枣。羌活白芷,师母。石膏。芒硝

中药功效是各药品功效的相加还是各药品组合的结果?

谢邀!中药有单方也有复方,一般复方居多!

中药本身成分就比较复杂,多成分共同奏效。就单味中药来讲,不同的中药成分不一样,性味归经不一样,作用部位也就不一样,功效自然不一样。有好多中药功效相近,但用药时因为性味归经不同而有选择,比如: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虽然都是清热解毒,但治疗不同部位的疾病用药却不同;

对于复方中药,功效是各药品功效的相加还是各药品组合的结果?这样说是不科学的,说组合或许还贴近一些,但也是非常不严谨的。因为中药复方是按照中医理论组方,讲求君臣佐使,绝不是把各药味的简单相加或组合。药物中起主治作用的为君(所有药均以它为中心),起***作用的为臣(一般不可删减),协助主药治疗附带的病并抑制主药不良效果的为佐(常被删减或调整),引药直达病所的为使(调和药性);君、臣、佐、使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凑效,缺一不可,用古代陶弘景的说法又叫: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例:中国医学千年文化的指导下辩证组成的名方安宫牛黄丸,至今使用已经超过200多年,是传统中药名药的代表:【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方中,君药: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臣药:黄连、黄芩、栀子;佐药:朱砂、[_a***_]、郁金、雄黄冰片、金箔;使药:蜂蜜;方中以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熄风止痉;水牛角咸寒,清心凉血,安神定惊;麝香芳香,通达经络,开窍醒神,共为主药。 辅以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泄降,泻火解毒以助牛黄、水牛角清泄心包之热;雄黄解毒豁痰;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痰开郁;朱砂、珍珠、金箔清心镇静安神,熄风止痉定惊;蜂蜜和胃调中;共为佐使药。

所以,一个好的中药方起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也不是简单的组合,是根据中医理论,按照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通过有机组合配伍,使各药味选择性的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效,既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又可以调和药性,同时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满足同时调理机体各部的需要。

:首先说本人不是医生,曾经是中药的经营者和消费者我认为中药的功效不能单靠药品的功效相加。

中药每个单品都有自己的功效,用途,中成药的说明书都必须有产品成分其中有那几味中草药,辅料。中草药处方均有每味药的数量,根据病人的病症,中药方剂有君有臣,也就是说有主有辅,一般情况下主药用量大,毒性强的用量小,每味中药的疗效结合其它中药的疗效,组成一个单元,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付药,一个疗程几付药。

中药的单味药也在曰常生活中使用,常见的山楂,三七粉,西洋参片等就是只用一味中药保健身体,也有按照医嘱配合慢性病治疗用的单味中草药。

中药的功效是运用“四诊”收集临床症状→审证求因→辨明证型→制定治法→依法处方。在方剂配伍的理论和规律指导下,进行选方用药。方剂一般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成。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可体现如下优点:一是,相互促进,加强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加强其发汗解表,配杏仁能加强其止咳平喘,配赤小豆能加强其利水消肿;二是,能照顾全面,切合复杂病变,如患者素体血虚,新受外感,若单纯解表,则徒汗伤正,纯用补药,则留邪不解,故治宜养血、解表同用以免利弊;三是,彼此制约,消除不良反应,如半夏能止呕、止咳、祛痰,但其性有毒能***咽喉,令人声哑,故用半夏宜配生姜以制其毒性。所谓“药有益亦有害,方则有利而无弊。”.“病千变,药亦千多”。中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及数方相合的变化,临证时须根据病情而定。

谢谢邀请

药物相加这个看书经常出现在如某某方加减上面,加法如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桂汤,柴胡加芒硝汤,葛根加半夏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相减如,桂枝去芍药汤金贵肾气丸去桂附的六味地黄丸等。

还有加减结合,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等。

本人理解中药的加减不同于数学方面的加减,更多的依据是辩证,如张锡纯一味鸦胆子治疗跑肚拉稀,蒲辅周六克茶叶治疗便秘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用量与效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用量与效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