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效果的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起效果的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分”?
  2.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怎么得来的?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分”?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利用药材的寒热温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此调理人体的阴阳失调,用五味的升降浮沉,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中药的疗效源于有效成分,这种认识不对,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很复杂,煎熬的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样,配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更何况很多种药材放在一起煎熬,里面那几种有效成分发挥作用还不一定,提取的有效成分能不能起作用还难说,因此,中药的疗效不在于有效成分,而在于“四气五味”。

中药起效果的原因,中药起效果的原因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药的疗效从中医的角度看是源于“四气五味”,举例——水,中医把各种水分类使用,井水、河水、雨水、雪水、露水性能完全不一样,尤其是雪水的药效惊人,本人体会很深,所以本人常年存着雪水,而且必须是腊月的雪水,夏天把腊月的雪水喷在室内苍蝇都不靠近,是不是苍蝇也懂化学成份呀?但这些水从西医看就是H2O,没区别。

中药材也就是天然本草

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

中药起效果的原因,中药起效果的原因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然本草的有效性

来源于天然本草中的一组有效成分

並非单一成分

中药起效果的原因,中药起效果的原因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成分与成分会有相互拮抗力。

绝大数萃取得到的某一种物质的成分

都会失去原来天然本草的真正药物价值

而沦为化学药物的基药。

注:(天然本草的拮抗力就是:一味本草中有一组或几组相对立的成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对立产生的力。)

谢邀,关于中药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份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两者皆有,但四气五味方面更多一些,原因如下:

一、四气五味是中医药治病最早也是最基础的依据,直至今天也是中医药治病的主要指导。内经言“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人相应,中药取自天地之气味通于人,人们得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然界的寒暑剧变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打破了体内平衡,从而引发人体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体不适。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呢,就是是通过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不足。

举个实例:曾经有一个亲戚,因生气而晕厥,医院两次进ICU,医生多次通知转院,后来根据辩证为肝气上逆晕厥,开了镇肝熄风汤,五剂后再未复发。镇肝熄风汤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参、茵陈甘草、川楝子、麦芽、龟板、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主治气血上逆头部(气的上升运动太强)而引起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以及中风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等症。这个方子用大量重坠药物,如龟板、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使整个药方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沉降效果,加入了牛膝引诸药下行,更增强了镇肝熄风汤的沉降效果,从而可以迅速改善气血上升过度而引起的诸般疾病。组方依据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二、研究药物有效成份,是现代人使用科学手段探寻中药治病机理的一种方法,但目前为止仅限于单味药的研究,对于组方以后研究的较少,而对组方后进去人体产生的反应和机理更少,这也是此种方法落后于四气五味的原因,但总还是有一些,同样举个例子:如麻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体外实验,麻黄发汗原因是有麻黄挥发油的存在,同时,挥发油又可抑制多种细菌和流感病毒,单味药用于发热病人却无发汗作用,但用于麻黄汤组方可以发汗,这里又无法否认麻黄的成份作用。

当然,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理论或学说来给以更好的解释,这需要同仁们共同努力。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望能有抛砖引玉之用,得中医前辈正解。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怎么得来的?

中药的味是可以尝出来的舌上有味觉由味蕾组成。先由神农尝,神农,一日中七十余毒。《神农百草》就是成果。古医者为治病校正编撰的《本草纲目》是集大成者。性和归经是从医者根据医疗实践总结勘定的。学习者遵从,发现问题修正,寒者热之,温者凉之,热者寒之,凉者热之,归经治什么脏腑的病用什么药,治愈了,就是对的。医者为了使药效到达病处,用酒,用辛香善走窜的药。药性热凉寒温。图季节中的四季改长夏,特别热。补五音,宫商角羽徵。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以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相结合而得来的,中药分为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属性,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入肺,肺属金,甘入脾,脾属土,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咸入肾,肾属水,药物还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的药有升阳,发表,散寒,祛风,温里的作用,沉降的药物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清热,泻下的作用。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说的很清楚了,中药的药性是尝出来的。

中药的药性就是所谓“性味归经”。

四性,也叫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五味,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虽然现在已知,辛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温痛觉。新的五味是以鲜味,即谷氨酸(味精)的味道替代了辛味。

至于归经,就是说什么药物可以通过什么经络作用于什么脏器。

当然!

不然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起效果的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起效果的原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