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吃中药效果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吃中药效果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黄帝内经》这本中国最古老的医书,为什么记载了这么少的草药?
  2. 中药煎煮是否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黄帝内经》这本中国最古老的医书,为什么记载了这么少的草药

草药是一种一种被人发现的,历经上千年,本草纲目也是仅仅记录了中国境内的中草药,而且还的考虑有没有漏掉的,答案是肯定有。这一切只是建立在中国境内,而非全世界。如果以全世界来论,中草药大门应该还没有打开。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书籍,其中介绍了中医最基础的理论,更是道出了中医最纯正的思维,其中对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营卫气血、五运六气的讲解,就是中医生存的根基,《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吃中药效果短,吃中药是不是见效很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帝内经》重在讲解人体的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的大原则、大方向,对于具体的方式则略,但是其中也有十三个方剂,所谓“内经十三方”,其中治疗血枯经闭的四乌鲗骨一芦茹丸,治疗失眠半夏秫米汤,至今临床仍在应用。《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

但是为什么《黄帝内经》没有记载过多的药物?《黄帝内经》重点放在了***治病,《灵枢》更是一本详细讲解针灸的书籍,其中的九针、官针、根结、标本、经络巡行等都是在为针灸治病做铺垫。《素问》中的许多疾病都建议***用针灸治疗,可见《黄帝内经》对于针灸的重视。

针灸就想中医的一座宝库,中药尚且需要***摘,晾晒,清洗,炮制保存,工序复杂,煎煮不便。但是针灸则不同,只要随身准备几根银针,摆好姿势***,随时可以进行治疗。并且针灸独副作用少,操作简便,效果突出,因此《黄帝内经》对于针灸的运用尤加重视。并且《黄帝内经》重在理论的讲解,做到面面俱到也不现实,况且中药在当时应用还未广泛,因此《黄帝内经》记载的药物并不多。

吃中药效果短,吃中药是不是见效很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嘛。

《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吃中药效果短,吃中药是不是见效很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他是一部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的书。

所以他是医书,也不是医书,更多的在于理论价值而不是实操。

肯定不能指望他和《本草纲目》一样全篇讲得都是草药。

当然,也不用崇古贬今,读《黄帝内经》更多的是研究传统的文化,

了解古人对于医学对于阴阳五行的认识,不能尽信此书的医学言论。

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由之路!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保健之秘籍。防患于未然。是注解传统养生法的内容和生活方式习惯所忌所宜,欲望调节、起居睡眠和气候的禁忌,保养锻炼身体的方式来领会,亲身体验,天长地久自能有体健康强,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得到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享受天人合一,可以养天和,怡养心目!🙏🙏🙏

中药煎煮是否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感谢邀请。

首先,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中药煎煮时间有自己的要求,并非时间越长越好,这一点也从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举例说明,大黄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它的功效主要包括清热泻火,通便导滞、凉血解毒,利湿退黄等。其中,当用于通便泻下时有一个要求是“后下”,2015版《中国药典》的说法是“大黄用于泻下不宜久煎”。什么意思呢?当用大黄来治疗实热便秘的时候,最好煎煮的时间短一些。换句话说,大黄用于通便的有效成分,不是煎煮时间长好,而是煎煮时间短好。

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大黄泻下是其苦寒药性的表现,但是沸水煎煮的过程中,药物的苦寒之性是减弱的,所以煎煮的时间短,药物的苦寒之性保留的好,泻下作用就明显。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角度,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结合型的蒽醌苷,随着煎煮时间的变化,蒽醌苷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先上升后显著下降(见下图)。所以,大黄煎煮时间不能太长,太长时间后,蒽醌苷类成分会下降的很低,泻下作用就会减弱,所以煎煮时间短比较好。

由此可知,不是说中药煎煮的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中药是多功效的复杂体,根据不同的功效,来选择对应的煎煮时间,才是合理的选择一般来看,质地坚硬的药材适合先煎久煎,例如石膏、龙牡、磁石等;而含有挥发油、苷类或气味芳香的中药适合后下少煎,例如薄荷、大黄、荆芥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吃中药效果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吃中药效果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