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服用中药是否服用到一定程度后,药力功效才发挥出来?
  2. 中药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3. 如何熬制中草药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药性?
  4. 中药煎煮是否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服用中药是否服用到一定程度后,药力功效才发挥出来?

不是医生,但从小体弱,每年中药至少调一次,久病但还不至于成良医。

首先,个人觉得中药严格意义上讲叫不叫治病,叫调理更合适,也就是将你脏腑的阴阳五行调理到平衡的状态,所以药方剂量很重要。

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不包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个人分享一下,中医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问,配药讲究君臣佐使,无论是药物还是剂量,都需要和你的症状十分的吻合。一般你第一次去看中医,他会根据你当下的症状,先开一周的药物,一周后,根据你表现出来的变化,调整药方。

一般来说,整体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不是的,即使慢性病,也是三付药就会有一些变化。一般会从吃喝拉撒睡上能看出变化。

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不包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般中医开药就是三到五付。是因为病情的变化是无常的,谨慎的中医会先开几付看看情况,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排病反应的话,一般会跟你交代喝完之后可能会产生的变化。

只是慢***需要服药的时间更长些,并不是说时间长后才会有变化。

一般急***一两付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前提是药物必须对证,如果不对证,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效果。

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不包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对于一些慢***,特别是一些时间比较长,身体比较弱,又或者体内病理产物多的,用药或许就没有那么快了。中医有句话“见血休治血,见泻休止泻”,怕的就是闭门留寇,此时用药可能就会慢,作为患者也会感觉到一两付不明显。

再就是一些慢性胃炎肠炎的患者,用药更是需要时间,除非直接使用攻下或者止泻药立马见效之外,要从跟从根本考虑,用药就不会那么快,那么立竿见影了。

诸如此类的病很多,例如肝脏病变,肿瘤等,都是达到一定量之后才能慢慢有所改善,而不是立马见效的。当然,如果碰见感冒发烧,那必须立竿见影,如果感冒发烧吃中药也要吃五六天,那这方子肯定不对证。


不管治疗什么病,中药喝三天以后不见效你就把药扔掉就行了。至于你说的喝到一定程度,药效发挥的问题,是根据病情而定,药效三天以后开始发挥,停药以后10天内还是比较有效的,药劲会越来越大。

中药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你好,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十分多,分为三类。

1药物本身原因。①药物的产地,中医讲究道地药材,不是原产地,效果打折。如山药哪里都有,但不如淮山药效佳。

还有朝鲜的高丽参等

枸杞以宁夏为佳。②生长时间不够。人参三年根和五年根效果不同。③采收季节不同。根茎类冬天和春天的效果就不一样,比比皆是。④储存方法枸杞子存放不当,走油等。

2炮制因素。①炮制的方法不到位。如何首乌九蒸九晒,需与黑豆同煮方可,缺一不可,工序不到,疗效不佳。②切制不对,应切斜片,切成直片,厚度过大过小等。

3医生因素。辩证不准,药性不熟,剂量或多或少等,均会直接导致疗效不佳,反应到药效不好。

综上所述,诸多原因均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所以每个环节均需严格操作,才可保证药物疗效。

中药影响疗效的原因很多,从***药、加工、泡制配伍、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都会影响疗效。现在许多中医都不重视这些方面,把中医治疗给误解了。

***药:产之有地,***之有时。

加工:阴干、暴晒、切片、炸煮等。

泡制:蒸、煅、焙、炒、泡、萃等。

配伍:根据病情、寒热性质、药量、所入经的引药等。

煎药:煎药的火候、用具、用水、用火等。

禁忌:忌与药物性相反的食物、对治疗有影响的事情,如生气、着凉、生活规律等。病人的思想和,心情也会有影响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积极信任的配合治疗,病人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有些很多病不吃药只要相信医生,通过调整情绪就你痊愈,见过很多半仙治病,根部不用药,只调整患者的情绪就可以治病,可见病人的配合和信任很重要。

中药影响疗效的原因最主要有二点。一是中医师用药习惯和炮炙后疗效。比方麻黄去节 ,发汗力猛。不去节,发中有收,发汗缓和。如人虚用蜜炙麻黄,缓和药性。医师喜用桂枝,配麻黄发汗解表。有的喜用葱白配豆豉。二是地道药材。川贝润肺化络之痰,当然四川的比较好。浙贝解郁散结比较好。当然量也是一个关键,十五克以上单独使用解郁才有效果。

如何熬制中草药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药性?

忌用热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材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

现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来水,它既不是天水类(雨雾雪水),也不同于地水类(江湖河水),而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水。为了保证对水的消毒。自来水必须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大。

氯是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作用。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

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警惕***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 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 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中药汤剂的煎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汤剂的疗效。一些特殊的中药饮片,如若煎煮不当,还会引起中毒的不良反应,不但会造成药物疗效降低,还会对身体健康不利。现就如何正确煎煮中药,作以下简答,希望能邦助到大家。

宜先煎和后下的中药饮片

凡是矿物,有毒,贝壳类中药饮片必须先煎。如矿物类自然铜,磁石,赭石等,贝壳类的牡蛎石决明,蛤壳等,必须先煎半小时。有[_a***_]中药饮片,如制川乌,制草乌,制附片,都需先煎一小时。然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而一些中药则宜后下,如含挥发油类的木香,簿荷,以及钩藤,大黄等,都宜在煎沸后15分钟,才可放入同煎。

正确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皿以陶瓷为佳,不锈钢次之,不可用铁,铜等其它金属器皿煎煮。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须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水量以高出药面寸许为佳,然后大火烧沸,后改小火煎30一4O分钟,倒出头煎药汁,再加入开水,小火煎25分钟,后倒出二煎药汁与头煎混合,日服二次,温服。解表类中药煎煮方法同上,只是时间要短,一般煎沸15一20分钟即可,二煎10一15分钟,然后与头煎混合,温服。

一些宜另煎,烊服,冲服药品

如果处方中有一些比较贵重的中药饮片,如人参,冬虫夏草等,为防止有效成份被别的药渣吸收,宜单独煎煮,然后再兑入其它已煎好混合的药汁中,这样有效成份不易流失。胶类,如阿胶,龟甲二仙胶,应烊化后兑入已煎好的药汁中,不可与药物同煎。需冲服的粉剂,如琥珀,三七粉等,宜冲服,不可与其它药物同煎。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我媳妇对中医特别迷信,感冒发烧咳嗽,都要买几副中药吃,对这个问题,我还是有点经验的。

一般中医的门诊都可以帮你把药一次性熬好,然后带回去冷藏,每次喝的时候再加热。但为了药效更好,建议还是自己在家熬。

1:熬药的锅建议买专门熬药的砂锅,比较便宜,熬出来药效比较好,不建议用瓷的,杜绝用铁锅等金属锅。

2:用火熬,不要用电磁炉,电饭锅,热得快,电水壶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3:熬药前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水量超过药物3-5厘米

药物分两次煎熬,第一次开锅30分钟,把药液倒出,再加水熬30分钟,把两次熬好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一次。

4:一些特殊药,如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等,下锅时间或次序需咨询药房人员。

最后祝大家健康,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永远没有用处。

谢谢邀请!

熬煎中草药的步骤如下:

1.按医嘱用砂药锅盛药加水。一般中草药每30一40克加水一碗,因此一包中草药2一3碗水煎8分;渣1.6一2.碗煎8分(大包者加水量)。

2.加水后浸泡0.5一1小时(普通中草药0.5小时,补药1.小时),浸泡后如水在药面下,适量加水至药面,然后再煎至8分(解表药宜热服,补益药温服即可);

3.有注明“后下”者,如薄荷,还有“大黄”(目的是通便用),等等,须在煎药完成前约5.分钟才放入药锅,才能发挥药效,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4.补益药如果有注明先煎者,须先煎约半小时左右再加入其他补益药,按前述要求煎服,如龙骨,牡蛎等;

5有注明冲服者,不入药同煎,只在药煎好盛入碗里时先放在碗里冲服才佳。(如肉桂田七粉等);

6.解表药宜飯后半小时内服;补益药宜半空腹服;补肾药空腹服较佳。

7.其他:有必须炖服或口含服等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上供参考之。

中药煎煮是否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中药煎煮并非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这应视药物的种类和质地而定。一般在煎煮中药时,先用大火,等沸腾之后调成小火,保持微沸的状态。从沸腾时开始计时,大约半小时左右,第二煎则可略长10分钟。煎药次数以2次或3次为宜。

大多数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则分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以及冲服等各种情况,需遵医嘱。

就拿贝壳及矿物类中药,如牡蛎、龙骨、石决明、代赭石、石膏等,因这类药物质地坚硬,药力难于煎出,可以多煎煮一段时间,使药力被更多的煎煮出来,提升药物疗效。一般需要先煎20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甚至可以煎煮1小时。另外,还有一些贵重的药物,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等,为了避免他们的药力在煎煮过程中被其他的药物吸收、破坏,需要单独煎煮,可煎煮1小时左右,煎煮出来的汤汁既可与其他药物的汤汁和服,也可单独服用。

而一些质地轻飘、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砂仁藿香等,就不能煎煮过长的时间。因为这类药物的药力以一种或多种挥发油为组成,会随水蒸气的熏蒸而挥发掉,降低药物疗效。一般煎煮5-10分钟既可。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中药汤汁的浓稠程度作为判断中药煎煮是否煎好的标准,其实不然。在中药的煎煮过程中,药力一点点的释放到汤汁中,当这一过程达到平衡的时候,药力就释放不出来了。如果继续煎煮,药物的无效成分就开始渗透到汤汁中,影响药物的疗效。

由此可见,中药煎煮并非时间越长越好,有效成分并非越多。不同的处方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应遵医嘱煎煮中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感谢邀请。

首先,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中药煎煮时间有自己的要求,并非时间越长越好,这一点也从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举例说明,大黄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它的功效主要包括清热泻火,通便导滞、凉血解毒,利湿退黄等。其中,当用于通便泻下时有一个要求是“后下”,2015版《中国药典》的说法是“大黄用于泻下不宜久煎”。什么意思呢?当用大黄来治疗实热便秘的时候,最好煎煮的时间短一些。换句话说,大黄用于通便的有效成分,不是煎煮时间长好,而是煎煮时间短好。

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大黄泻下是其苦寒药性的表现,但是沸水煎煮的过程中,药物的苦寒之性是减弱的,所以煎煮的时间短,药物的苦寒之性保留的好,泻下作用就明显。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角度,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结合型的蒽醌苷,随着煎煮时间的变化,蒽醌苷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先上升后显著下降(见下图)。所以,大黄煎煮时间不能太长,太长时间后,蒽醌苷类成分会下降的很低,泻下作用就会减弱,所以煎煮时间短比较好。

由此可知,不是说中药煎煮的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中药是多功效的复杂体,根据不同的功效,来选择对应的煎煮时间,才是合理的选择。一般来看,质地坚硬的药材适合先煎久煎,例如石膏、龙牡、磁石等;而含有挥发油、苷类或气味芳香的中药适合后下少煎,例如薄荷、大黄、荆芥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合理用药的效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