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暑性中药材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暑性中药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艾草为纯阳之物,如何才能养阴?
  2. 什么是湿热?如何调养?
  3. 2023年大暑是几点几分几秒?
  4. 古代讲预防传染病、瘟疫的书籍有哪些?

艾草为纯阳之物,如何才能养阴?

艾灸总体是补阳气 但是也可以针对特定补阴生津血的穴位进行艾灸亦可滋阴!无论是针还是灸又或是刮、拔不都是为了行气活血吗,气为阳血为阴,行气活血就能濡养形体官窍,脏腑功能正常了自然也会阴阳平和了!

从汉代开始,艾灸就是人们经常用来治疗疾病、提升人体自身阳气、元气的方法。灸法就是用火来灼热身体的某一个穴位,或者某一部分。艾灸的方法则不言而喻,也就是将艾草、艾条等灼热自己的身体。

暑性中药材,暑热中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艾灸被我们祖先广泛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现代人作息规律不正常,经常出入空调屋户外晒太阳、劳作的时间减少,再加上熬夜等不好的习惯,会导致体内阳气减少。然而,艾草是纯阳之物,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养阳。特别是三伏灸,可以大大地提升体内的阳气。三伏灸可以常灸命门穴,关元穴、涌泉穴等部穴位。也可以做整背灸,也就是灸整个的督脉。

艾灸只要形成习惯,就对自己的身体有极大的好处。可以从市场上买几个艾灸盒,下班休息的时候,将艾柱放到艾灸盒自己做一下艾灸,还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目前市场上也有专门的艾草香茶、艾叶枕头也可以拿来用。有人还用艾草做成食物,也非常的好。

暑性中药材,暑热中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艾灸外,适当的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多晒晒太阳,练习八段锦等养生功也非常好。

一般来说用纯阳之艾灸不太适宜阴虚体质,如果实在想用艾灸的话可选择三种配穴:1、神阙、大椎、关元、足三里。2、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3、命门、腰阳关、涌泉、大肠俞等。任选一种配穴,饭后一个小时后进行艾灸治,每穴5分钟,下午2点至5点施用效果会更好,坚持艾灸一个月,可收到较好疗效。如肝肾阴虚再配合内服六味地黄丸(麦味、知柏、杞菊)、石斛夜光丸等服用,可相得益彰。养阴除靠药物调节外,在饮食上少食辛辣食品、十三香、姜、蒜、芥末、辣椒花椒肉桂干姜丁香羊肉、狗肉、卤制品、油炸食品、火锅、串串麻辣烫等助火伤阴食物。可多食鲜藕、荸荠、银耳、梨、百合山药、鸭肉、鳖以及中药石斛、阿胶枸杞麦冬生地玉竹参、天冬黄精、旱莲草、女贞子等选择使用,总之以甘凉滋润养阴为主。要长时间坚持,多方配合,才能达阴平阳秘。明白了吧?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关注。

什么湿热?如何调养?

湿热体质的调理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中医干预。像我们中医院胃病科,推出了针灸、拔罐、刮痧、艾灸、中药内服外治等中医方法。特别是肝肾脾胃养护方法,对湿热体质的调理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第二方面是饮食调养。湿热体质的人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植物类的,比如说赤小豆、白扁豆、莲藕、西洋菜这一类的清利湿热的植物。动物类的可以选择老鸭、甲鱼、水、鲫鱼、蛇类这些偏凉、偏阴性的动物进行调理。水果类可以选择西瓜、雪梨、马蹄、雪莲果等。第三方面是起居方面。湿热体质的人,他的特点是身体困重,白天嗜睡,晚上特别精神。这是由于他长期的作息规律颠倒所引起来的。我们要建议病人平时晚上11点之前要睡觉,早晨不建议懒床。第四方面是精神调养。我们可以通过多观看道家、儒家的读本,提升自己的精神修为,让自己做到不骄不躁、宠辱不惊、心静如水。第五方面是运动锻炼,湿热体质的人群比较适合的运动有中长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这一类的慢柔缓的运动。

暑性中药材,暑热中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热是百病之源,多发于夏季,因此在现时春夏交替的时期,一定要及时多了解湿热的原因与症状,并做好及时预防与调理。

体内湿热会对人带来什么影响

湿热是因为体内堆积了湿气,一旦湿气过重,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气血不足、代谢机能下降,从而致使体内的废物难以排出,长期以往,就会诱发一些列的疾病。

那么哪些因素会造成湿热呢?

通常来说,这个外部和人体内部的原因都相关。外部原因主要是天气的变化,从谷雨节气起,各地的下雨量会增加,空气湿度也相应提升,此时体内的内热和湿气相结合就比较容易产生湿热。到了夏季,气温高企,也比较容易引起人体肝胆湿热。内因主要是人体本身脾胃失健,机体内的日常运化功能欠佳,一遇到湿热的环境更是难以负荷。内外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就会导致湿热加重。

长期受到湿热的侵袭,人会比较容易出现疲倦、脸上出油多、舌苔腻、口臭、胃胀、大便粘、长痘痘白带增多等现象。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湿热的3大典型症状。

1、没精神易疲倦

湿热一句话,十医九个怕,疼痛肿或账,发病无上下,或內亦或内,无处没有它,说起倒容易,治疗难医家,外可皮肤疹,内为胃肠炎,***妇科病,膀胱二便赤,逢疫生黄疸,诸症现斑斑。西医来治疗,见效难上难,倘若你不信,回家想三天,唯有中药好,二妙三妙高,茵阵五苓散,[_a***_]藁汤妙,阳黄入梔子,阴黄附姜饶,五神汤最神,附疽有奇效,随便嗑两句,高贤切勿笑。

1.中医讲致病原因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可以单一病因致病,也可能两种以上病因合并,比如风火牙痛,风湿骨痛等。其中湿热是结合之后最麻烦的。

2.可以从人体本质入手,有些人是湿热体质,有些人是阴虚体质,有些是阳虚体质,每个人出生到成年,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不同体质。

3.具体调理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分析的,总则就是清热祛湿。可以调理的食品或者药品网上都很多,这里不多复述。有需要可以留言沟通。

2023年大暑是几点几分几秒?

根据格林威治时间,2023年大暑是在每年的7月22日上午10点45分25秒。2023年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进入与炎热的高温天气的到来。大暑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它代表着夏季的酷暑时期,人们需特别注意保持健康,防止中暑等热相关疾病。在2023年的这一时刻,大部分地区将会处于夏天的骄阳下,人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防晒和适时补充水分来度过这个炎热的季节。

2023年大暑是7月23日09点50分15秒,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

大暑传统习俗

1、晒姜

生姜原产于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的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压榨,和红糖混合,放在容器里,放在纱布上,晒干。充分调和后,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保暖保健作用。

古代讲预防传染病、瘟疫的书籍有哪些?

黄帝内经》对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与防疫治疗多均有论述。

一、关于传染病的流行

《黄帝内经》之《素问·本能病》篇说:“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这里的“温疫”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染病,其出现与气候异常有关,如大风、干旱少雨、时令失调等。

又《黄帝内经》之《六元正纪大论》:“已亥之纪也……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2019年己亥年,正是终之气起于小雪,历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止于立春日。终之气,太阳寒水克少阳阳火,流水不冰,地气***,天气应寒反暖,故温疫乃生。

二、关于传染病的特征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中说道:“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描述了瘟疫的传染性特征。

三、关于传染病的防疫与治疗

首先,《黄帝内经》提出了防治瘟疫的方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这句话对我们防范传染性疾病非常重要,瘟疫虽然可怕,但只要提升人体免疫力,瘟疫病毒就不能攻破人体防线。孟子曾说过,“善养浩然之气”,养正气的好处就是“邪不可干”(病邪不能侵犯)。

  • 古代预防传染病、瘟疫的书籍最典型与著名的是明末清初吴有性著《瘟疫论》:
  • 《瘟疫论》阐发疫病流行的特点、治疗的方法应当与张仲景著巜伤寒论》有所不同,因传染病与瘟疫与“伤寒”是有根本区别的。
  • 《瘟疫论》病学将传染病与瘟疫从伤寒独立出,从而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传染病与瘟病的治疗摆脱了巜伤寒论》的束缚,最后才建立起来了中医《传染病学》。
  • 《瘟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巜细菌学》出现之前,《瘟疫论》提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瘟疫论》对瘟疫的免疫性的论述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温,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理论上阐述的很绝妙。

《瘟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瘟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这就是《瘟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现代传染病,古代的瘟疫

中国古代已知的瘟疫种类很多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

《说文》提出“疫,民皆疾也。”把凡能传染的病通为“疫”。“瘟”则是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特别烈性的瘟病可以朝发夕死。所以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享有盛誉的温病四大家

清代的瘟疫研究到达中国古代的巅峰,涌现了一批温病学大家,他们分别是:

叶桂(1667~1746):字天士,他善于吸收其他医家的理论与经验,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著作有《温热论》等。薛雪(1681~1770):字生白,擅长治湿热病,撰有《湿热条辨》一卷。是湿热病专篇进行论的第一人。吴瑭(约1785~1836):字鞠通,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他首先提出九种温病,创立三焦辨证,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险阶段的药物使用,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结合运用的主张。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温热经纬》一书中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并就其病源、症候及诊治等进行阐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暑性中药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暑性中药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