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材偏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药材偏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药饮片称量误差率怎么计算?
  2. 同一种病,同一位中医开方开药,为什么有的治好,有的治不好?
  3. 中药有不良反应吗?

中药饮片称量差率怎么计算?

中药饮片的称量误差率是指在药店或制药过程中,将需要的药材按照处方进行称量时出现的误差率。计算中药饮片的称量误差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目标总量:根据处方或制剂要求,确定需要称取的总量

中药材偏差,中药偏差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称取样品:按照所需总量的一定比例,称取一定重量的样品

3. 标准测量:使用准确的称量工具(如电子天平)进行称量,记录实际称量的样品重量

4. 计算误差:将实际称量的样品重量与目标总量进行比较,计算称量误差

中药材偏差,中药偏差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药饮片称量误差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误差率 = (实际称量值 - 目标称量值)/ 目标称量值 × 100%。其中,实际称量值是指实际称量的重量,目标称量值是指预设的目标重量。误差率可以用来评估实际称量值与目标称量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反映了称量的准确性。误差率越小,表示称量越准确。通过计算误差率,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称量过程中的偏差,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水平。

同一种病,同一位中医开方开药,为什么有的治好,有的治不好?

因为两个人的体质及心态不一样,就会出现同一种病同一种下药的两个人,吃完之后,一个好了,一个没好的现象,这就说明了被治好的病人在吃药期间心态好心平气和把药都吸收了,而另一个病没被治好是因为心态不好药物没被吸收的原因,所以心好是内因,药好是外因,内因起到人身体的根本性变化,而药好是起到***性的变化。心好一切好,心坏一切坏,此理非常正确。

同一种病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看到这个问题,我马上想到,这貌似不是中医的专属问题,西医也是一样的!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现在全球棘手的新型冠状病毒,西方国家基本都用西医疗法,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接连不断的死亡报道,同时也能看到大量治愈出院的信息。再比如,众所周知肺结核病早在旧中国是不治之症,到了现代,结核病已经被西药疗法攻克,但却还有一部分人死于结核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结核在临床上依然有一万分之一的死亡率。由此说来,无论中医西医,都有医不好的人,也都有治不好的病!

中药材偏差,中药偏差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我们就题主提到的这个中医治同病不同人的效果有别问题,来分析探讨一下原因:

所谓的同一种病,仅仅是我们外行人看到的表观现象而已,而实质上并非完全没有差异。就如同一母所生的双胞胎,在旁人眼里难分辨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但在母亲眼里,一下就能区别开了。疾病既如此。由于同种疾病的起始时间不同,地区以及患者的体质不同或者发展阶段不同,所表现的病证是不一样的,这就考验医生专业技能了,这时技艺精湛的中医就能施加不同的治法来达到各自治愈的目的,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而一旦医生对同病两证中的一证辨错位,就会出现题主所讲的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的结果!

拿我们熟悉的感冒来说,它有不同的起因,风寒感冒是由外感风寒所致,所以治则需用发散风寒的感冒清热颗粒;暑湿感冒是由机体感受暑湿邪气所致,治则需用祛暑湿的藿香正气片。这些在我们看来都叫感冒,若有两个都得感冒但证不同的人来找同一个中医,恰巧遇到的是不懂甄别病因的中医小学员,小学员不分三七二十一给两个患者投了同一种感冒药,那么自然是一个能被治好,而另一个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综上,同一种病,同一位中医开方开药,有的治好,有的治不好,是因为看似相同的疾病却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以及医生辩证技能高低之所在。

因此,建议:我们看中医前,要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做到既能享受治愈的喜悦,又能承担治不愈的风险!

关注“药文汇”,分享客观严谨的医药健康常识。

谢邀,这种情况经常有,大致原因有这么几种:

1、中医治病求因,同样的病发病原因不同,用同样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仅拿症状去对应用药,很难解决问题。

2、个体差异原因,同样的病,不同体质,用药也不一样,比如热性体质腹泻用白头翁汤有效,但寒性体质用可能就无效。另外,患者体重、病程时间长短都对药效影响

3、药材质量高低,同样药方,在不同的药店抓药,药效会有差异,如果再加上司药人员专业能力以及对药品炮制判断能力都可影响药效。

4、煎煮方法原因,好的药工或大夫会告诉你药如何煎煮,比如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煎煮错了药效会打折扣甚至无效,比如治疗风热感冒银翘散,正确煎煮方法是10分钟左右,药香轻起即停火,煎的时间长了就没效果了。

5、服用时间原因,服用时间分空腹,饭前饭后等,比如胸膈以上饭后服,胸膈以下饭前服,补益,通便驱虫空腹服等,服药时间也会影响药效。

所以,很多医生不给患者处方也是有这些原因在内!


这就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奥秘之处。同一种病也分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药方用量都不相同,所以同一个人同样的药方也不会有效!不像西医笼而统之以偏概全,好比现在的感冒,西医不分风热风寒,咳嗽头晕头痛胸闷等等症状,一概笼统消炎挂水以致多日不效。

中药有不良反应吗?

在中医的辩证理论的指导下用中药就很少有不良反应。

例如病人是胃寒引起的胃脘疼痛,辩证不准确而误用性味寒凉的中药,则会是雪上加霜;病人是胃热而误用大辛大热的中药,就会引起火上浇油的道理一样,现在的西医医生不懂中医的理论,却按中成药功效主治说明书为病人开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就是很好的例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中药比西药安全,可以放心用。真是这样的吗,中药就一定安全吗?其实不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引起肝、肾损伤等严重毒副作用的报道不断呈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相继通报过雷公藤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肾功能不全、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闭经、精子数量减少、心律失常等;龙胆泻肝丸长期使用引起肾损害(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脏毒性);等等。这一方面是人们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越来越重视,检测报告系统越来越来完备,收集到的信息提示我们中药也可以引起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药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绝对安全,“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会有其三分毒。

目前对中药管理相比西药要宽松,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在“不良反应”项下仅注明“尚不明确”,厂家也没有全面收集这些信息。但是,“尚不明确”并不意味着中成药就没有不良反应,可能只是因为中药在上市前没有经过大量临床研究,未能收集到更多详实准确的用药资料,包括不良反应信息。

这里特别要提醒有些人习惯把某些中成药当做保健品长期使用,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中药的使用需讲究辨证施治,非专业人士有几人了解中医药的辩证施治原理?因此,郑重建议,中药请在中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2个概念。

一是什么是不良反应: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指西药,成分比较单一、明确。

二是什么是中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天然的药物生用或经加工炮制后即为中药,成分复杂,无法明确为哪一种成分起作用,也无法人工合成。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而致病。比如同样是咳嗽,春天风大,易致风温咳嗽,治宜辛凉解表止咳,[_a***_]银翘散或桑菊饮;夏天炎热,易致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剂麻杏石甘汤;秋天多燥,易致燥咳,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桑杏汤;冬季寒冷,易致风寒咳嗽,治宜辛温解表止咳,方剂麻黄汤。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还会根据个体的差异增减药物,达到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而不是单单治疗某种疾病。这就出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现象。

所以,理论体系不一样,不能把西药的定义用于中医中药。中医药治疗,只有是否辨证论治,没有不良反应。

现在所谓的中药的不良反应,一是部分医师学医不精,没有辨证清楚、论治错误。二是中药使用增多,部分不良药商以***充真、以次充好造成的。并非中药自身的特征,而中药能否发挥药效,还与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等很多因素有关。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是药如果服用不恰当,都会有不良反应的,只是程度的轻与重而已。就程度而言,不良反应算是比较轻的,再严重则可称之为毒副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把中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划分的依据就是药物毒性(中医也把这种毒性叫做偏性)的大小。

然而理解这种不良反应,我们要有更客观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乌头,就是有剧毒之药,而大家都知道的枸杞子、大枣、生姜等也算是中药,就没有太大的毒副作用。再者,即使是乌头,只要炮制得法,应用得当,剂量掌握准确,临床应用一样非常安全。相反,即使是枸杞子,大枣,甚至黑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如果乱用,或使用不当,一样也可以引起人体的不适。

我常跟人比喻,人一次吃一碗饭,可以抗饿,可以活命。 如果人一次吃10碗饭,那么就可以导致疾病,甚至给人撑死。因此,药物也好,食物也好,有多少不良反应,会有多大的毒副作用,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在于医生的使用。

同样一颗大葱,在卖菜的眼里,它是商品;在厨子的眼里,他是一个菜;而在医生的眼里,它则是一味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材偏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材偏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